原標題:新型城鎮化規劃腳步漸進 “人的城鎮化”任重道遠
  國際在線報道(記者 時冉):中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副部長胡曉義日前在北京透露,城鎮化工作會議正在舉行,這讓“新型城鎮化”的話題再度升溫。那麼,新一輪改革的城鎮化到底“新”在何處?而對於農民而言,他們是否願意從農民變成市民?如何改革才能讓農民成為社會發展真正的受益者?
  李敬傑離開河北農村老家來北京打工已經8年了。雖然一個月4000多元的收入相比較在老家務農要好很多,但拖家帶口在城市的生活依舊讓李敬傑感到了諸多不便。他說:“你要說出來打工受限制的就是保險這一塊兒,打工沒有餘錢去買保險。住房當然沒有保障了,對於廉租房、公租房都是給當地人準備的,外地人哪有住房的權利?買房就更別說了。”
  如今,我國的城鎮化率已經突破50%,但城鎮戶籍人口卻只有35%左右,和李敬傑一樣進城務工的農民有近2億人。這意味著當前人口的城鎮化遠遠落後於土地的城鎮化。而“人的城鎮化”也是未來中國 新型城鎮化改革的重點所在。
  常年致力於研究城鎮化的國家行政學院教授張孝德表示,新型城鎮化就是要扭轉這種情況,要以人為本切實解決農民的幸福生活問題。
  “無論是解決什麼問題,我們都是要解決一個以人為本,讓生活更幸福這樣一個城鎮化的最終目標,就是要解決中國如何利用城鎮化,解決人的問題、解決幸福生活的問題。”
  不過,即便能跟城裡人享受同樣的公共服務,在很多農民心中,他們只是城市中的過客,土地才是農民的根本。
  在專家看來,這樣的現象並不少見。張孝德表示,現在不少農民只想在城市掙錢,不願在城市生活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無法從文化上融入城市,這需要引起政府和社會的重視。
  “一個人要成為城市市民,不是‘物質’化的過程,而是一個‘文化’化的過程,而這也往往是被大家所忽略的。農民在城市裡找不到城市的感覺,反而沒有在農村裡幸福。我們城市發展的文化,怎麼樣讓農民進入城市的社區、城市的文化發展,給農民創造這些條件,是要解決的問題。”
  為了推進農民市民化,目前,一些中小城市都放寬了落戶條件,但這並沒有解決大量農村流動人口聚集在少數大城市的問題。在很多農民看來,大城市意味著更多的機遇和更好的醫療、教育等資源。
  李敬傑說:“為什麼來這兒打工啊,就是城市大點,機遇多點,能多掙點錢。你要在家,村裡學校不行,沒有好的教師資源,老師都忙地里活兒,顧不上教孩子。而且村裡的學生越來越少,有的學校就辦不下去。”
  缺少就業機會也是不少農民不願在中小城市落戶的主要原因。來自安徽虎陽的劉先生在北京開小貨車,但是,這門手藝在老家的小城市幾乎排不上用場。
  “我開小貨車,這邊有人用。在虎陽市,沒有工作沒活兒乾,乾什麼呢?在家裡,沒地方用到開小貨車的。(在北京)一個月兩個人4000多元。”
  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褚平表示,農民的選擇反映出了我國城鎮化缺乏產業支撐的深層次問題。
  “之所以這些人不願到中小城鎮去,是因為在城鎮化過程中產業發展是基礎,中小城市是重點。城鎮化必須以產業發展為基礎,才能吸引就業,不是有了房子農民就會去的,他要安居樂業。蓋房子很容易,但是要發展產業,形成規模和聚集效應不是一天兩天就可以的。沒有產業是不會有新型城鎮化的。”
  在城市裡,這些進城務工人員的孩子跟其他孩子一樣讀書、玩耍;而不同的是,由於沒有城鎮戶籍,他們能否像其他孩子一樣繼續在城市裡讀書、成長卻仍然是個未知數。
  在中國新型城鎮化改革的過程中,也許,孩子們的希望就是未來改革的方向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gefrrfffwjsuy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